自2010年以来钢铁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,钢铁行业开始了去产能化的调整,5年过去钢铁行业市场结构发生可喜的改变。产能增速放缓,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,市场需求稳中有升。然而新的困境又不断显现,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机制、制度、观念如何调整?装备设施又应该如何管理?5月26日,设备管理专家张孝桐高级工程师走进素有“钢铁工业长子”之称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,通过对先进设备管理案例的剖析,阐述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新方法和“痛点”的解决方案,来阐述他眼里的“宝钢模式”。本期热点聚焦,我们就来聆听这位81岁高龄老工程师的创新故事。 现状:钢企存有“不停产是‘涨死’、停产‘饿死’”的心态 我国钢铁现状到底如何?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敲开了设备管理专家张孝桐高级工程师的房门,聆听这位拥有40年设备管理人的切身感受。 “由于行业发展不景气、生产设备成本较高等因素,钢企普遍存有‘不停产是“涨死”、停产“饿死”’的心态,致使其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不愿减产”。张孝桐介绍,在市场经济环境下,由于企业领导不重视市场需求和不去落实订单,而工厂又不能停止生产,造成产能过剩!因此,不停产是“涨死”(即库存饱満)停产了“饿死”,停产了即没有产品进入市㘯,没收入了。 张孝桐认为,近几年,钢铁行业淘、并、转一大批小企业,从产能增势来讲对产能控制并不明显,但这只是表面现象。产能微弱增势,并不是钢铁行业淘、并、转不彻底造成的,是供给结构性调整的结果,在淘汰一大批中小钢铁厂后,一些优质的供应资源开始放量,行业集中度得到一定提升。 张孝桐告诉记者,钢铁行业市场结构性调整,为行业企业带来良好的外部经营生态,一大批质量稳定、环保企业从中受益,得到喘息的机会。但行业结构调整远未结束,如果这波行业危机是由于产能增速加过快引起的话,行业下个危机也许源于需求,随着全面建设的放缓,钢铁行业下游多个需求领域都将进入存量市场,总体市场需求转于稳定期和下滑期,是钢铁企业下个10年要面对的问题。 办法:企业当务之急是解放领导,建立产品作业线的“产线设备管家制” “鞍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和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,在恢复生产和建设发展中,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,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,然而随着产能不断过剩,面临着机构转型的重重困境。”在大通智胜总经理刘羽菁眼里鞍钢的情况对他来讲十分清楚,面对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,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。只有通过深化和扩大企业改革开放,才能使鞍钢从根本上摆脱困境,使企业获得二次创业的机会。 那么,鞍钢的转型之路在哪里?其实,在张孝桐眼里已经有了一幅宏伟栏目。 “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需要作业设备作为基础来保障,所以设备状态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。”张孝桐认为,企业当务之急是解放领导,要将管理重心下移,要在企业的基层、产品作业第一线,建立产品作业现场“三位一体的产线长”和产品作业线的“产线设备管家制”。 什么是“产线设备管家”,他指出:企业产品作业线设备的操作方、管理和技术方三方面员工,不用机构变动,也不需要岗位调整,更不要办公地点搬迁,而是将他们组成一个虚拟团队,在企业相关部门的指导下,对分管的作业设备实施独立自主。 也就是说,企业以产品为中心,产品是靠产品作业线(简称产线)上三位一体的即企业的命运共同体、责任共同体、利益共同体共同努力的结果。所以,要企业突出“产线设备管家”这个三位一体的基层设备管理机构,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,兑现有组织的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建设鞍钢模式。 愿景:让“鞍钢模式”、“鞍钢方案”成为中国人自己的行业典范 近数十年来,无论是外交事务还是科技发展,中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地成效,而这背后都有一个亮相的名中“中国方案”。正如“一带一路”、高铁、天舟一号、C919大飞机、量子计算等等都在以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体系贡献力量。 在张孝桐眼里,作为“钢铁工业长子”的鞍钢,尤其是在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,能否把握时代脉搏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“鞍钢模式”为全世界钢铁产业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“鞍钢方案”意义十分重要。 怎么做?张孝桐认为,提供“中国化、时代化、大众化”的整体(涵盖管理体系与配套软件)企业装逼管理系统,要从企业设备管理出发,向信息化、智能化提升,对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方式有切实的帮助,也为我国设备管理方式走出国门,在“一带一路”工程中服务的中国式“设备管理方式”做准备,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发展做出鞍钢的应有贡献。 |